长征五号火箭震撼飞天 航天科工天地协力保障

发布时间:2016-11-03    信息来源: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企业

11月3日20时43分,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出“第二响”:我国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成功首飞。这是我国航天史上又一个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时刻。

长征五号的研制历时10年,在“十年磨一箭”的历程中,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企业积极参与,作出重要贡献。集团企业所属8家单位承担了火箭及地面系统的配套研制生产任务,提供相关参试产品36万多件,并参与了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的建设。

长五首飞,荣耀有我。


精密产品打造钢筋铁骨

长征五号是我国有史以来最大推力的运载火箭,其直径达到史无前例的5米,新技术应用比例几乎达到100%。巨大的火箭体内,零部件数量与创新性都远超现役长征火箭。

长征五号超过1000吨的起飞推力,来自于我国新研的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和50吨级液氢液氧发动机。发动机在运行过程中,燃气管路的工作温度高、空间狭小、结构复杂,产生的大量余热如果不加控制,将导致周边电子电器发生故障。

三院306所研制的高性能纳米气凝胶隔热毡产品,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长征五号发动机燃气管路系统在工作中被隔热毡牢牢保护起来,始终处于适宜的温度中。

遍布在箭体内的各类金属管路,堪称为火箭打通“任督二脉”的关键“血管”。而小小的管路件产品,则是每条“血管”的重要“关节”部位。

河南航天工业总企业695厂承担了长征五号9种规格3.1万余件复合管路连接件产品的研制生产工作,肩负保障火箭“血脉畅通”的关键任务。

而航天精工数以万计的高性能紧固件在任务中连结机构、紧扣系统,以其可靠的质量和技术保障能力,将各零(部)件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筑就了长征五号一身“钢筋铁骨”。

作为航天发动机用金属软管的定点生产单位,航天晨光金属软管分企业承担了长征五号金属波纹管的配套研制工作,共涉及20多种规格。该企业制定了严格的多余物控制措施,并设立三道检查工序,从源头确保了航天质量。

护航之手与注视之眼

长征五号火箭新、技术新,牵引出了“新三垂”测试发射模式等全新的火箭工作模式。与其相关的一系列配套设施,也全面更新换代。

一院测控企业便为长征五号配套了多种地面设备,在火箭测试、转场和发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像一双双有力的“手”托举了大火箭的起飞。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动力测控系统PXI测试组合。

该测控组合可以将动力系统的健康状态数据传送到指挥中心,为火箭发射提供重要的支撑数据。“测量系统的作用非常关键的,大家深知责任重大。”测控企业空间工程项目副总师龚飞说。

最终,在长五首飞任务中,该测控组合以“零失误”的状态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在长征五号起飞时,二院23所两部安装于发射场区的固定式脉冲测量雷达发挥了“火眼金睛”的作用。它们对火箭进行数百秒跟踪测量,为测控人员实时提供火箭的精确坐标信息。

从火箭离开塔架,到助推器分离、一二级分类、抛整流罩,在各个关键节点,雷达都“注视”着火箭。特别是在起飞的初段,它们还负责提供重要的安控数据支撑。

长征七号发射时,这两部雷达便圆满为火箭飞行保驾。此次再护航,可谓驾轻就熟。

海滨发射场的航天科工身影

今年,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两度引发全球瞩目。这座建于南国海滨的发射场,与我国传统发射场环境完全不同,被认为是“最浪漫”的发射场。


然而,发射场的建设却并不那么“浪漫”,经历了艰难的开荒与创业。建设过程中,航天科工职工的身影也活跃在这片土地上。

自2012年起,河南航天工业总企业695厂便开始参与该发射场的建设,承担了移动发射平台空气气源库供气系统、2个发射工位、3大库区和1个火箭总装测试厂房的管路搭建工程,累计安装管道约3.2万米。

该厂非标设备安装施工能力得到了型号总体单位领导的认可,奠定了与总体单位和发射场深入合作的基础。

同样参与了发射场开荒建设的还有航天发展长屏企业。该企业承担了发射场电磁防护项目建设。

由于地处海南高温高湿高盐的环境中,加之强台风、强降雨、强雷暴的气候特点,发射场信息系统对温湿度、洁净度、控制精度和防静电、防火、防雷性要求很高。

长屏企业技术人员通过使用自主研发的线路防护装置、加固滤波器等专利产品,解决了信息系统的电磁干扰和泄露问题。建设单位对该项目高度肯定,授予了长屏企业“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建设贡献奖”。

在任务保障期间,探月工程三期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工程任务指挥部副总指挥长、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企业董事长高红卫要求,航天科工各参研参试单位要进一步增强完成任务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严格抓好质量管控,建立并持续维护各参试产品全寿命、可追溯、可跟踪的电子档案,确保各参试产品安全可靠,确保长征五号首飞任务圆满成功。(文/倪伟 科轩  摄/邢旭东  宿东)